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港大醫學院報告一種被忽略的兒科頸椎病情況

或導致不可逆轉的頸部畸形及致命性神經損傷建議及早轉介專科、避免頸部手法治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專家指出,一種稱為「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的特殊小兒頸椎病,假

或導致不可逆轉的頸部畸形及致命性神經損傷 建議及早轉介專科、避免頸部手法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專家指出,一種稱為「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的特殊小兒頸椎病,假若未能及早治理,可能會導致頸部及面部畸形、頭頸活動幅度永久減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神經損傷。因此,專家敦促家長及前線醫護人員留意到兒童「瞓捩頸」時,應盡快轉介專科醫生診治,並強烈建議在未接受適當評估之前,切勿進行任何手法或物理治療,以免情況惡化。 背景資料 寰樞椎旋轉脫位 (AARD) 屬兒童脊柱畸形,一般影響 12 歲以下兒童,其特徵是頸部第一和第二椎骨之間的異常旋轉脫位。然而,在AARD 病人之中,頸椎及顱骨(枕骨)關節連帶脫位或簡稱 OAARD,仍是較新的醫學發現,相關病例較少,在目前的醫學文獻內也未有充分解釋。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專家認為,頸椎及顱骨關節連帶脫位很大機會是源於延誤治療,而不適當的手法治療(例如脊骨療法、物理治療或傳統的跌打治療)更有機會觸發或加劇病情。OAARD的臨床及放射特徵獨特,因此較難診斷,傳統的治療方法亦未必適用。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為此留意多宗相關病例,並於《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按此瀏覽期刊文章)發表醫學報告,解釋其臨床及放射學特徵的詳細組合,冀能幫助醫生臨床上的正確診斷和治療OAARD。 臨床發現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團隊參考全球文獻,並對 2019-2021年於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以及瑪麗醫院收治的 AARD 和 OAARD 本地病例,進行詳盡的臨床及放射學分析。研究過程包括X光、頸椎及顱骨動態電腦掃描,以及使用 3D 打印的脊柱模型模仿枕骨(顱骨)、寰椎(第一頸椎)和樞椎(第二頸椎)的旋轉關係。2019至2021年間,共有10宗AARD和OAARD治療個案,當中一半需要進行「Halo重力牽引治療」,兩例最終更須要進行頸椎融合手術。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高日藍醫生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不及早發現,AARD可能會因顱骨異常反脫位而惡化。吊詭的是,顱骨異常反脫位可能會令病人外觀略有改善,家長及主診醫生誤以為自己過慮,反而掉以輕心,繼而增加延遲診斷的風險。」高醫生強調,要正確診斷這些病例需要高度警惕。 臨床意義 若能及早診斷出AARD,一般都可以透過消炎藥物、使用下巴牽引等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治理。延誤診斷AARD和OAARD的後果則可能相當嚴重,包括可能需要進行「Halo重力牽引治療」,將金屬針插入顱骨,亦可能需要接受頸椎融合手術,甚至顱骨與頸椎融合手術。此外,頸椎若在未復位之前遇到意外碰撞,枕骨和第一頸椎的異常脫位有機會造成生命危險。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團隊強調,當兒童出現頸痛、斜頸或「瞓捩頸」時,家長和主診醫生需要高度警覺,及早轉介專科醫生跟進;並且不建議對頭及頸部進行手法治療,例如脊骨療法、物理治療和傳統跌打治療,因為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 臨床團隊 臨床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高日藍醫生;及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講座教授兼何馮月燕基金教授(脊柱外科)張文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