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八成家長不認識川崎症 忽略相似特徵恐錯過黃金治療期

兒童發燒是常見的小兒疾病,家長們都可能習以為常。然而若果兒童持續發燒,後果卻可大可小。兒童持續五天發高燒正是川崎症的徵狀之一,此病症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亦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成因,最常發病於

「幼童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調查」     兒童發燒是常見的小兒疾病,家長們都可能習以為常。然而若果兒童持續發燒,後果卻可大可小。兒童持續五天發高燒正是川崎症的徵狀之一,此病症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亦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成因,最常發病於年齡五歲以下的兒童。根據醫院管理局轄下公立醫院的數字(不包括私家醫院/診症),過去三年每年約有200名兒童患有此病,而全球患者的數目有上升趨勢。若兒童患上川崎症而沒有及早發現和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致冠狀動脈瘤及動脈收窄,將會影響終身健康。 為響應每年1月26日的「世界川崎症認知日」,一直關注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香港小童群益會聯同香港兒科心臟學會於去年11月15至30日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以了解幼童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度,並舉辦一系列的公眾教育活動,包括家長講座、醫療界別研討會、口罩套設計比賽等,提升大眾對川崎症的認識,以及了解及時診治的重要性。調查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對象為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最後在本會各區服務的幼稚園及地區服務中心成功收集2,896份有效問卷。 川崎症認知不足 近六成家長不認識黃金治療期 在「幼童家長對川崎症的認知調查」發布會上,香港小童群益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張蔚賢醫生、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李淑嫻醫生及香港小童群益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女士一同出席,並分享是次調查結果及講解川崎症對幼童健康所帶來的長遠影響。就是次調查報告結果,林女士指出有八成家長不認識川崎症,而表示不知道亦未有聽聞的受訪者亦佔三成半,證明不少家長對川崎症沒有基本認識。而對於川崎症病徵的認知度,有多於一半家長知道「持續五天高燒」(54.7%) 和「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52.2%)是主要病徵,但較少人知道「手腳持續泛紅及腫 」(35.1%)。此外,當問及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時,調查發現近六成家長並不認識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是發病後五至十天,當中更有13.8%受訪者誤解為發病後11至14天,甚至是兩至四星期,反映家長們對此病的治療時間有所誤解以導致延誤診治,情況值得關注。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在子女出現相似川崎症病徵時,例如連續發高燒及出紅疹時,只有不足兩成人認為可能患上「川崎症」,反而認為是「季節性疾病(例如手足口病)」卻有57.8%,「一般兒童發燒」亦有45.1%,證明家長普遍忽略子女患上川崎症的可能性。 持續發燒不可輕視 主動詢問醫生川崎症的可能 就是次調查報告結果,吳醫生、張醫生及李醫生強調川崎症對幼童的健康成長有嚴重而深遠的影響,並建議家長需清楚認識川崎症六大徵狀,包括: 1)持續五天高燒、2)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3)手腳持續泛紅及腫、4)頸部淋巴結發脹、5)嘴唇乾裂泛紅,舌頭呈草莓狀以及6)兩眼結膜充血而沒有分泌物。同時,醫生亦特別提醒家長們,對於小朋友持續發高燒不能掉以輕心,並強調黃金治療期的重要。他們建議若小朋友持續發燒五天,以及6個月或以下嬰兒若無合理發燒原因,應盡快求醫,並詢問醫生患上川崎症的可能性。另外,建議家長若懷疑孩子患川崎症,必需把握發病後五至十日的黃金治療期,及早求醫。而針對調查結果指出大眾對川崎症的關注度低乃是因公眾教育及宣傳不足,醫生建議加強公眾教育,透過增設宣傳平台提供更多川崎症相關資訊,以提升公眾對此病的認知。 發布會更邀請了川崎症患者的家長作分享,由媽媽現身說法發現兒子患川崎症的經歷。昊庭媽媽指,兒子在歲半時突然發燒,服用家庭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後情況卻未見好轉,並連續兩天發燒及出現嘔吐,輾轉到瑪嘉烈醫院求醫,經診斷後才知悉兒童患上川崎症。由於她當時從未聽聞川崎症,故十分擔心兒子的病況。於是她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卻未見有此病症的詳細描述及治療方法。她表示,有幸透過醫生的專業判斷,讓昊庭得到及時及適當的治療,六歲的昊庭已停藥並完全康復,與其他小朋友一樣,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有關調查的結果摘要,可在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