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孩子講大話!先找出謊言動機

「你竟敢講大話!」初次發現孩子說謊,父母一般都感到不高興和生氣,甚至相當驚訝失望,覺得孩子一向的稚氣蕩然無存,也反映着過去的努力白費,不知孩子從哪裏沾染惡習。由慈慧幼苗親子學堂 教育心理學家團隊提供讓

「你竟敢講大話!」初次發現孩子說謊,父母一般都感到不高興和生氣,甚至相當驚訝失望,覺得孩子一向的稚氣蕩然無存,也反映着過去的努力白費,不知孩子從哪裏沾染惡習。 由慈慧幼苗親子學堂 教育心理學家團隊提供   讓我們看看以下是兩個孩子說謊的個案:   個案一:「囝囝快將六歲,自己揮手揮腳整到人,就話人哋整佢先。唔肯認又藉口多多,覺得佢有些問題!」   謊言性質功能各異 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說謊」是頗為常見的現象。據研究資料所得,十一歲以上的兒童及成年人都承認自己曾經說謊(Peterson, Peterson, & Seeto, 1983)。有些想像誇張、不願令人難受的白色謊言,也有些因着未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希望藉着謊話來逃避傷害、責備。   在判斷說謊是否屬於問題行為的時候,先要考慮它的性質功能、頻密程度和後果的嚴重程度。對於經常有意識和意圖說謊的孩子,作為父母、師長不可掉以輕心。長期說謊除了導致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影響人際關係之外,還可反映出孩子欠缺自信、安全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個案二:「發現三歲囡囡攞咗同學嘅貼紙,還駁嘴說是自己的。呢種行為就要即刻制止,要懲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將來『做賊』就唔知點算啦!」   探究偷竊背後動機 相對於說謊,偷竊行為觸犯法律,後果更為嚴重,一旦被人逮個正着,就必被冠上「賊人」之名。然而,同一的行為卻反映着不同的心思意念,不能統統視之為有意識的偷竊行為。   回憶幼兒的片段,我們可曾想起自己或鄰家小孩,編出各式各樣想像力十足的故事,甚或拿走屬於別人的東西,包括糖果、文具、髮飾、零錢等。細心想想,當中有多少是出於一時好奇、貪玩甚或有意圖偷竊呢?   忌劈頭說「孩子是賊」 年幼的孩子尚未分清「願望」與「現實」、「我的」與「你的」之分,切忌一開始便批判孩子「作賊」的人格。兩、三歲的孩子常常將喜愛的物件據為己有,只要眼睛見到、小手拿到,就當作自己的。到了四歲左右,孩子能明白偷竊是不對的,知道警察會捉拿賊人。如果他們明知故犯,擅自拿取人家的東西,可能反映出想擁有的更多,抵受不了誘惑。至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偷竊的理由更多,除了物件本身吸引之外,往往牽涉與家人朋輩的關係、自信和自我價值等。   彌補錯失重建信任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一心為孩子着想,狠狠地打罵一頓以示懲戒。值得注意是,處罰愈嚴厲,孩子愈容易藉說謊逃避皮肉之苦,誤以為說謊能夠解決問題,最終無助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   遇上孩子有意說謊、偷竊來獲取利益,父母需要表達自己的憤怒和失望,並給予有影響力的合理後果(如:短暫剝奪一些權利或喜愛的活動)。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錯在哪裏、影響了什麼和如何彌補錯失,也要考慮給予「下台階」的機會(如:親自向人道歉、從零用錢或做小差事以彌補損失)。千萬別只記住孩子曾經做錯的事而不斷懷疑他。嘮嘮叨叨重提往事,對他心存不信任也於事無補,因為信任才是幫助孩子重新向上的重要基石。   參考資料: ‧ Peterson, C. C., Peterson, J. L., & Seeto, D. (1983).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ideas about lying. Child Development, 54(6), 1529-1535. ‧ 林瑞芳 (2005)。《教育心理學實用手册》。香港: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 ‧ 高瑩君 (譯) (2011)。《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台北市:親子天下出版社。(B. Beil, 1996)   小貼士: 處罰愈嚴厲,孩子愈容易藉說謊逃避皮肉之苦,誤以為說謊能夠解決問題,最終無助減少不當行為的出現。     如想了解更多正面育兒的資訊,可以瀏覽慈慧幼苗網頁:http://babyparent.org/ 請Follow 及讚好慈慧幼苗的facebook page:Healthy Seed Parenting 慈慧幼苗親子學堂,以獲得最快及最全面的育兒資訊。 及觀看Healthy Seed Parenting慈慧幼苗親子學堂youtube相關的育兒影片:http://bit.ly/2mSmA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