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標籤效應──真人真事】

【標籤效應──真人真事】夫妻教師@思語教育中心有家長話:「我個仔數學好差!」又有家長強調:「佢有讀寫障礙,中文唔得!」仲有家長表示:「我地內地來香港,英文底子好弱!」家長常常在子女面前重複又重複對老師

  【標籤效應──真人真事】 夫妻教師@思語教育中心 有家長話:「我個仔數學好差!」 又有家長強調:「佢有讀寫障礙,中文唔得!」 仲有家長表示:「我地內地來香港,英文底子好弱!」 家長常常在子女面前重複又重複對老師或朋友說這些話,結果是…… 開估前,先分享兩個經典實驗。 1968年羅森塔博士與雅各森博士給一所中學的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測試,然後告訴老師有一班學生的智商非常高,讓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中將會飛躍成長。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的學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隨機抽取。因此,他們智商不見得比其餘學生還高。隨後的實驗結果驚人:那些被老師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原來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漢對醫護人員和精神病患者進行實驗,發現一旦醫護人員認定某一個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會把他的一切行為和舉止視為反常。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而在教育學上,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笨蛋」等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所有其他特質和優點。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人們歧視性的眼光和態度會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向着標籤走。最壞的結果是:我們對孩子的負面期望可以變成孩子的自我認定,導致一個當初也許並不壞、並不差的孩子真的會成為一個「差」或「壞」孩子。 回到現實生活,之前提及家長重複說出負面的話,原來已經不自覺「標籤」子女,而上述子女均親口認定自己「數學比別人差」、「中文唔得」和「英文底子弱」,而最可悲的是他們一律失去尋求進步和改善的動機。   真實個案分享─如何令子女進步 首先,家長一定要戒掉「負面標籤」,即不要再說子女「唔得」。激將法對絕大部分子女均無幫助,相反會令子女反感。 接着,家長可以用自身或者名人經歷勉勵子女,努力學習。 我會跟自認英文差的學生說:「我們一出世,一個英文字母都唔識,你現在都會唸A至Z。你以前唔識串cat,現在都會串。我們只要花多一點時間,認真做,做多幾次,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有一位同學很喜歡足球,我就會用他最了解的事切入:「你的偶像基斯坦奴‧朗拿度的球技如此了得,是因為他每天也刻苦練習,當他的隊友全都回家休息時,他卻留在練習場加操,反覆練習射術和罰球。我們在電視直播時看見的,是他練習的成果,就好像考試時,會反映我們平時溫習的成果一樣。」當家長相信子女做得到,子女就會相信自己做得到。 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有一位學生,她來補習的時候,父母就標籤她有學習障礙,對中英文閱讀感到困難,需要老師特別的指導。經過與家長多年來的溝通,家長開始不再提及她的弱點,自此女兒也沒有再說自己討厭看中英文字。上年,她開始借閱中文圖書。今年,在家長、學校和女兒的多年努力下,她迎來第一次全科考試合格。所以,我們的信念是可以改變一切!   利用「勤力」標籤幫助子女 正如之前分享的實驗和親身個案可知,標籤效應可以令子女變得消極、失去學習動機,同時其實可以利用它來提升子女的信心,令子女變得積極、勤奮上進,視乎你的標籤是正面抑或負面而定。倘若家長給予子女「勤力」的標籤,子女每次用功溫習時就具體地讚賞他們。當朋友和其他家長讚其子女取得好成績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謝謝讚賞,全因子女很勤力溫習,所以取得好成績。」如是者,子女就會想盡辦法去成為一個「勤力」的學生。 由現在開始,不要再為子女貼上負面的標籤,令他們的人生背負着沉重的包袱。試試善用說話的魔力吧!   封面照片模特兒: 莊耀凱同學──本校優異生,非本文被負面標籤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