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父母是孩子的好奇心守護者

父母是孩子的好奇心守護者

父母是孩子的好奇心守護者       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基本特徵之一,分別只在感好奇的對象和程度有所不同。因為本身職業的關係,我每天都接觸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小至2歲,大至18歲,我觀察到一些現象: 1. 愈年幼的孩子觀察得愈入微,成人看起來相同的物品,他們也能區別出來,例如在班中出現雙胞胎同學,孩子也會輕易分辨出來; 2. 愈年幼的孩子愈敢提問,亦愈願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具創意和想像力; 3. 同齡的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差異極大,有些對知識毫無興趣,有些則對某種事物有很深入的了解,絕對可以稱為「專家」,例如會出現恐龍專家、鐵路專家等。   未夠2歲的亨亨嘗試將圖卡逐一插入餐枱的狹縫,再看看圖卡會在哪裡出來   好奇心的種類     到底他們有甚麼經歷,會導致好奇心存在巨大差異?我們首先認識一下好奇心。專家認為,好奇心分幾種,它們由不同原理驅使的。有一種叫不定好奇心(diversive curiosity),這令我們渴望在新環境探索新事物或了解新相識的人,這是無定向,是屬於最基本和廣泛的好奇心。想知世界發生甚麼事,朋友最近忙甚麼,於是不停刷智能電話,尋找資訊來排遣內心的無聊,就是不定好奇心作祟。     有一種叫做知覺好奇心(perceptual curiosity),當有些事情令我們感到驚奇,或者不符合我們的認知,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好奇心。這是一種令人不悅的狀態,就像身上感到痕癢,必須要搔一搔,即是說必須要找出答案,才能緩解心中的好奇,例如我們看魔術表演,看見魔術師變走了金幣,又把它變回來,覺得驚訝,很想立刻知道金幣變到哪裡去?究竟魔術師是怎樣做到的?     還有一種叫知識好奇心(epistemic curiosity),這是帶著對獎賞的期待,是一種愉快的狀態。這是我們在知識層面的好奇心,推動我們發掘更深層的知識,也是學生願意不斷學習的原動力,即使年紀很大仍然願意學習、探索新的事物。   廁紙剛買回家,已被搭成橋   父母的態度決定好奇心高度     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對事物觀察入微,敢於發問和思考,具備創意和想像力,以及渴求知識鑽研喜愛的事物。但假如父母面對充滿好奇心、喜愛每事問和動手做的孩子,做了下列的行為,就會不小心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   1.對孩子有過多限制     孩子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興趣,在家裏他們每天看到家長回家時用鎖匙開門,煮飯吸塵抹地等家務,這一切他們都很想知道怎樣做,很想嘗試。但是家長往往心存疑慮,有些家務例如切菜煮餸等帶有危險性,難道也不限制?也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嗎?     麟兒三歲,我們既給予限制,但也滿足他的好奇心。我們先給予安全位置讓他能夠看清楚大人怎樣做,亦先講解刀具和爐具的危險性,這些他都能夠理解和感覺到的,所以我們為他買了一把不會切傷手而且大小適中的兒童專用刀,讓他洗菜切菜,參與過後,他會自滿地描述自己做了甚麼。     因為我們認為學懂正面面對比逃避問題更重要,同樣道理,如果家長因為「危險」、「骯髒」、「做得太慢」或「太難」就不讓他們嘗試,便失去了寶貴的學習經驗,倒不如放開束縛,讓孩子在「安全」、「乾淨」的情況下練習練習,親身體驗從意念到付諸實踐的樂趣。   2.忽視孩子的問題     隨著孩子對言語愈來愈掌握,再加上他們觀察身邊萬事萬物,他們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很多我們難以三言兩語解答的問題。「爸爸有鬍鬚,為何媽媽沒有?」「為什麼爸爸媽媽要戴眼鏡?」等,假如家長敷衍回應,不理會甚至嘲諷孩子的提問,會令他們失去問的動力。     記住「所有問題都是好問題」,孩子問問題代表他們正在思考,積極回應能鼓勵他們放膽地思考和提問。孩子或許會問一些稀奇古怪或艱深的問題,但家長不用懼怕,因為即使知識淵博的父母,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因為知識既無窮無盡亦會不斷更新,所以父母們可以時而「扮蠢」,明知答案也要扮作懵然不知,再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一來可以減少他們過份倚賴家長,亦可以教導孩子利用工具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作為老師,不時也給學生的問題考起,我會告訴他們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可以試試查字典、詢問別人或上網搜尋,嘗試找出正確的答案。 用媽媽的充電線,替自己的玩具電話充電   成為孩子的好奇心守護者     在幼兒成長階段,好奇心大多起始於知覺好奇心和不定好奇心,扼殺了它就等同扼殺了孩子觀察、思考和學習。父母就是孩子好奇心的守護者,父母的角色給予孩子正面回應,孩子就會愈來愈懂得思考和提問,並漸漸將好奇心聚焦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尋根究柢,發展成對知識的熱愛,而這種知識好奇心是不管在哪個人生階段都不會減少的。下一篇,我將會探討如何提升孩子的知識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