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戒夜奶
拼圖
教養
產後瘦身
積木
親子共讀
親子餐廳
貼紙書
追奶

政府小兒兒科住後感

自孖吉1歲後就開始成日病倒,而且上幼兒園後更甚,病菌真的很難斷尾,退燒不久又會開始流鼻水,一直循環不息。。。。。

自孖吉1歲後就開始成日病倒,而且上幼兒園後更甚,病菌真的很難斷尾,退燒不久又會開始流鼻水,一直循環不息。。。。。   14個月大的孖吉已經進了2次急症然後轉介至留院檢查。第一次完全無概念下要留院觀察真的嚇得我半死,又要趕回家執拾孖吉的日用品(例如:尿片、奶粉、奶樽、濕紙巾、加厚衣服、水樽、玩具以及大人用的披肩水樽等等)   病房內要有一個大人24小時照顧病童,所以第一次由爸爸留夜,第二次住院則由媽媽我負責全日班包括通宵班。   政府醫院小兒兒科每一間房一般會有8張嬰兒床,而每間房都會分病徵去分配,例如耳鼻喉問題會集中在同一病房,發燒持續又會在另一病房。   政府醫院真的可以說是甚麼人都有的地方,南亞、講普通話或半咸半淡廣東話也有、早產嬰等等。。。我並不是特登去八掛別人或侵害別人私癮,而是從他們口中得知的。   記得第一次進醫院時,對面床是一個早產嬰,聽說是26週就出世,而且由出生後計只是比孖吉細2個月左右,早產嬰一般都會比較多疾病,所以聽早產嬰照顧者婆婆說,她的孫女一出世就入NICU, 一共住了一年,聽婆婆說照顧早產嬰很辛苦,肺部結構未完全成熟就出世,所以要進進出出醫院聞氣,婆婆說醫護人員都認得他們。而且見到這個早產嬰真係比較瘦弱,骨骼也比較軟,所以同齡孩子可以爬行時她還未開始,不過見到這小女孩真的是奇蹟,心想希望上天可以眷顧你,願你早日康復。   第二次進醫院斜對面是典型生果日報所報導的老夫少妻(港佬+國內妻)所生的女嬰,一直陪伴的是媽媽。我不是歧視她,反而替她辛苦,因為沒有人可協助她,要知道照顧醫院規定病童要有一個大人24小時照顧,但她說男家沒有人會幫她,老公因為要返工(開夜班)更不要說幫忙頂通宵更,媽媽更要襯孩子睡著才能去醫院Canteen買東西食;幾天不能沖涼,孩子又因為喉嚨痛吃奶都會大哭,見到媽媽她真的累透。但是媽媽說他的年長老公的一名廢物,時常豪賭,又不願照顧孩子,所以國內女士們真的不要以為香港男士如此美好。   最後是一個令媽媽我感到無比心酸的院友病童,孩子由2個女士陪伴,一般都會認為是媽媽及姨姨之類,而多數陪伴孩子入院的一定是爸爸、媽媽、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等等。原來醫院規定,入院手續一定要由爸爸或媽媽負責,其餘人不可以做。如果爸爸媽媽當下不在,醫生就要求家屬簽一張授權書証明及負責。而我就聽到陪伴孩子入院的是姨媽和姨姨,醫生問及為何爸爸媽媽不陪伴孩子入院,孩子姨媽就說因為父母分開了,媽媽要返工所以不能陪伴入院,所以要簽授權書。而令我最感到心痛的是,醫生說孩子因為過瘦,所以一定要打點滴,醫生問平時誰照顧,及為什麼會那麼瘦,姨媽說孩子平時由育嬰園負責照顧飲食,而晚上由誰人照顧就不得而知啦。   其實我在想,孩子是知道的,就算你給他很多東西很多食物,但是不開心地食和玩,怎會長高長大;孩子是很簡單的,只要父母開開心心在一齊就已經足夠。孩子的健康快樂成為並不是單單用金錢來堆砌,反而夫妻之間的感情就正正反映到孩子健康快活地成長,所以父母們不妨週末帶孩子周圍去遊玩,我相信父母見到孩子開心會感到富足,而孩子見到父母開心自己又得到滿足,這就是一個美妙的循環。 合作可聯絡: qqyanyan@gmail.com IG Follow: qq_chinchilla 專頁: 孖吉的成長日誌 腳印: